首页 | 中心简介 | 气功文化 | 气功动态 | 健身气功 | 健身案例 | 功友心得 | 视频专栏 | 留言板 | 论坛互动 | 联系方式 | English
健身案例
更多..
功友心得
更多..
  视频专栏
更多..
 
  首页 > 气功文化 > 学术论文 > 正文  
气功的起源与发展
查看次数: 添加时间 2008/10/24 15:53:59
  

春秋战国时期,老子的《道德经》除了是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外,也为探索气功学的理论奠定了基础,它把气功养生的三大要素——调心、调息、调身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守一法”也出自该书,故《道德经》对后世气功的发展很有影响。 “守一”的“守”是指“意守”,“一”是指意念集中为“一”。所谓“守一”,即指练功时意念集中于身体的一个点,或一件自然景物,或一件其他事物,也可以说是在众多的意念中,选择其中一项,并对此一项意念活动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

孔子提倡修身(健身),以“守中”类功法传世。所谓“守中”,即在练功时,意念集中于身体或脏腑,或自然景物之内,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上不下,恰处天和之中。

《庄子•刻意》中的“吹口句(xu音虚)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则说明了习练气功的目的只是为了健康长寿而已。

孟子提倡“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强调练气功要重视道德修养的修身方法,这与当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新观念:“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康的人才算健康的理念”不谋而合。

宋、尹则把老子的“道”和“气”统一起来,认为“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遍流万物而不变”(《心术》)。又进一步提出了精、气、神的概念,其“气论”对气功学的基础理论有很大影响。

动静结合的观点则首见于《吕氏春秋》,吕氏首先指出了“静”的重要性,“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接着又指出了“动”的重要性,“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由于静与动对人体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宜动者静,宜静者动也”。吕氏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战国时期还出现了专以养生为务的“神仙家”,其中的突出代表有被后世广为传扬的王乔与赤松子,他们对气功的影响也很大,致使不少功法都冠以二者的名字。

《战国玉铭》又称《行气玉佩铭》、《行气玉铭》以及《行气铭》,据专家考证,这是公元前5世纪末至4世纪初一件反映气功历史的珍贵文物,也是到迄今为止最早且完整描述气功锻炼的实物,在这一中空但未透顶的十二面体玉制饰物上,刻有四十五个铭文,表明在战国时代气功功法确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友情链接:

   湖南红网 娄底新闻网 湘中人才网 百度 国家工信部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官网 
 

娄底市广生健身气功保健培训中心 湘ICP备19021147号-1
地址:湖南省涟源市斗笠山 邮编:410200
联系电话:13873806073(邵老师)、13875849290(刘老师)、0738-4752178(咨询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