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心简介 | 气功文化 | 气功动态 | 健身气功 | 健身案例 | 功友心得 | 视频专栏 | 留言板 | 论坛互动 | 联系方式 | English
健身案例
更多..
功友心得
更多..
  视频专栏
更多..
 
  首页 > 气功动态 > 国内气功动态 > 正文  
晓敏同志在全国健身气功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查看次数: 添加时间 2010/4/13 15:11:37
  
2010-02-23 10:22:00中国健身气功协会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助理 晓敏

  (2009年12月19日)

  2010年,健身气功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认真总结健身气功发展的成功经验,深入分析并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健身气功事业新发展、新跨越,为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

  充分发挥健身气功在建设体育强国中的积极作用

  2008年9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所作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发展体育事业的重要价值和作用,提出了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奋斗目标。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指引新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指明了中国体育未来发展的前进方向,明确了体育强国的基本内涵,提出了实现体育强国的根本途径。

  第十一届全运会前,胡锦涛总书记在接见新中国体育发展60年来涌现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代表时,充分肯定了我国体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体育战线作出的突出贡献,希望体育战线的同志们牢记肩负的历史使命,全面贯彻党的体育方针,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再次强调努力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体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不仅提出了中国体育面向未来的奋斗目标,而且勾画了新时期中国体育发展的宏伟蓝图,为包括健身气功在内的各项体育工作制定发展政策、确定发展目标、研究发展方式提供了根本指导和依据,是新时期中国体育发展的方向和指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是摆在全国体育战线面前的一项十分重大和迫切的任务,是我们每一个体育工作者的共同使命。健身气功作为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光荣的责任和艰巨的任务。建设体育强国,就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健身气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不仅适合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人群的锻炼,而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全民健身活动不可或缺的内容,对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建设体育强国,需要有丰厚的体育文化土壤,要体现体育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性质和作用。健身气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着中医学的养生理论,蕴含着儒家、道家、佛家等修身养性、追求超越的文化理念,又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融合在一起,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合一,进而达到身心和谐的完美境界。这种理念无疑是体育文化的应有之义,一定意义上可对加强体育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影响。建设体育强国,绝不仅限于竞技成绩,更重要的是在国际上体现体育价值观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总之,在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征程中,健身气功事业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充分认识颁布实施《全民健身条例》的重要意义

  把行动统一到贯彻落实《条例》的重点工作上来

  2009年群众体育工作有两个重大事件将载入史册,具有里程碑意义。一是国务院决定“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以行政法规予以固定,赋予其明确的法律地位。二是国务院于8月30日正式颁布《全民健身条例》,并于10月1日起实施,诞生了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规范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专门性行政法规。

  《条例》的颁布实施,是我国全民健身事业法制化、规范化的重要标志,是加快全民健身事业科学发展、建立全民健身长效化机制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体育健身需求、促进体育事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例》突出了政府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责任,着力于解决影响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充分反映了党和政府关注民意、改善民生、对提高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权益,促进全民健身事业更加蓬勃发展,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条例》的出台,为健身气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法律支持,为破解健身气功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提供了政策依据,为健身气功事业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健身气功工作战线的同志们,要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体育强国的高度,充分认识贯彻落实《条例》的重要意义,深刻领会《条例》对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切实增强贯彻落实《条例》的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和责任感。

  健身气功工作贯彻落实《条例》,一方面是要结合实际工作,抓好《条例》的学习宣传,准确掌握主要内容和各项规定。只有学好《条例》,才能用好《条例》,才能用足、用够、用活政策。另一方面是要根据工作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主动争取各级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将健身气功工作纳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加大规模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为提高健身气功事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创造条件。要借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机会,力争在开放的学校体育场馆中能有健身气功的一席之地。要尽早制定健身气功发展计划和实施计划,使健身气功工作能够纳入全民健身计划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中。要建立健身气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把这支队伍更好地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好他们的作用。

  总之,我们要认清形势,明确目标,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着力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以突破性思维和突破性措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努力,主动争取,使健身气功的相关问题纳入大群体中统筹解决,以顺应群众的新期盼,使健身气功事业的发展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

  巩固发展成果总结发展经验破解发展难题

  不断推动健身气功事业新的更大发展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成立8年来,在中央有关部门和国家体育总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体育部门和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广大健身气功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全国的健身气功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为满足群众健身需求和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明确提出“讲科学,倡主流,抓管理,促和谐”的总体工作思路,得到中央有关部门和体育总局的认可;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体的方针,加强建章立制工作,健身气功管理进入科学化、规范化轨道;积极探索健身气功管理的有效途径,形成了体育、民政、街道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建站设点的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科学编创推出健身气功新功法,为广大练功群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重视加强骨干队伍建设,通过举办培训和实践锻炼,健身气功的专家学者、社会体育指导员、教练员、裁判员以及志愿者形成批次;通过组织不同类型的交流展示活动和科普讲座、正面宣传,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并探索出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对外交流推广卓有成效,初步确立了中国健身气功协会的国际地位,为造福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健身气功在体育系统是一个新发展的项目,也是一项需要用心研究探索的工作。这些年,各地体育部门紧密结合健身气功的实际,紧密结合当地练功群众的需求,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在工作思路、管理模式、工作机制、工作方法上创造了许多鲜活的经验。比如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在全国实施“和谐站点”工程,江西南康、山东淄博在乡镇农村推广健身气功,河南许昌、山西大同依托老年体协推广健身气功,江苏南京、河北石家庄在广场开展健身气功教学,浙江杭州、湖北武汉在健身气功站点建立党支部,安徽亳州和重庆在厂矿企业建站设点,云南临沧、内蒙通辽、新疆喀什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健身气功,北京在公园景点组织健身气功表演展示,上海建立健身气功管理网络,广东在开放地区推广健身气功,四川在老年大学推广健身气功等经验和做法,都值得学习借鉴。

  这些年健身气功的工作成绩和经验,为今后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启示:一是坚持贯彻党的有关方针政策,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确保健身气功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贴近实际,服务群众,把体现党的主张与满足人民的需求统一起来,保障人民合法的健身权益,始终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健身气功工作的实效性和亲和力。三是坚持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主动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和社会团体的支持,形成上下一致、各方互动的合力。四是坚持活动与建设并举,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愿奉献的骨干队伍,保证健身气功工作可持续发展。五是坚持“讲科学、倡主流、抓管理、促和谐”的工作思路,把项目活动与规范管理结合起来,把倡导科学与反对迷信结合起来,把正面疏导与构建和谐结合起来。六是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视发展为目标,视稳定为前提,正确处理积极与稳妥的关系,一手抓好推广普及,一手抓好风险防范。这些经验集中体现了这些年健身气功工作的重要原则和成功做法,反映了健身气功工作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凝结着健身气功工作者的不懈探索和生动实践,是我们做好今后工作的宝贵财富,一定要长期坚持,大力发扬,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

  要不断推动健身气功事业有新的更大的发展,必须进一步端正对健身气功的认识。坚持不懈地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健身气功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讲清楚党和国家始终是支持和倡导科学文明健身气功的,各级要多组织、多宣传健身气功活动,以科学健康的健身气功形象影响人、感召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健身气功的组织和管理力度。健身气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健身养生项目,千百年来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其独特的健身功能、简便的条件要求、可随时随地习练等优势,使其经久不衰。人民群众对习练健身气功的良好愿望和需求是这个项目得以传承的生命力所在,是这个项目得以发展的不竭源泉,也正是我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价值所在。健身气功管理部门对健身气功工作要多督促、多检查、多评比。健身气功管理干部要变被动为主动,多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开展健身气功管理工作是各级体育部门应尽的职责,要真正做到想管、愿管、会管和管好。必须进一步拓宽健身气功的推广普及模式。在继续巩固发展通过建站设点推广四种健身气功的同时,随着健身气功项目影响的不断扩大,更好地适应群众健身的需求,可以进行广场教学、电视教学、俱乐部活动等探索尝试。对站点的审批既要有利于管理,也要有利于发展,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做好新年度工作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0年的健身气功工作任务艰巨繁重,要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新业绩,需要广大健身气功工作者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

  (一)要树立正确的健身气功发展观。要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的指导思想,重点提高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能力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维护稳定、服务群众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继续贯彻积极稳妥的原则,开展工作和组织活动要有风险意识、忧患意识和防范措施,又要解放思想,步子可以迈得再大一些。如果我们把推广工作的面做大了,引领更多的群众习练科学文明的功法,这样就能既满足了群众的健身需求,又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要注重加强自身建设。健身气功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取决于广大健身气功工作者的认识、观念、能力和水平。加强自身建设,最重要的是热爱这个事业,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这就需要我们增强信心,坚定信念,树立甘于奉献、无怨无悔的精神。要完成好本职工作,既要有热情也要有本事,这就需要我们努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作为一个健身气功工作者,既要懂管理,又要懂业务,还要会习练健身气功功法。如果能与练功群众一起习练,无论对自己的健康还是对工作的开展都有很大的益处,不仅能够起到示范带头作用,而且能够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增强成就感,增强群众观念,进而提升对工作意义的认识。

  (三)要着力破解工作中的难题。要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为契机,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健身气功事业发展,不断推进健身气功工作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只有这样,各项任务才会落到实处,健身气功工作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四)要加强气功文化理论建设。随着国内外推广工作的深入发展和习练群众水平的提高,以及健身气功进入越来越多的高校,丰富功法理论内容,提高教学层次,建立健身气功的学科体系,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必须加强健身气功文化理论的基础建设,力争多出健身气功科研成果。只有这样,健身气功的教学工作、练功群众的习练内容才能上层次、上水平,进而推进健身气功事业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五)要统筹好国内国际的发展。2010年的国际交流任务更重,必须精心组织,细致安排,务求实效。成立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这在中国健身气功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要务必高度重视,认真做好各项筹备工作。国内外两线并举,既要落实国内的各项活动,又要做好国外的宣传推广。健身气功对外推广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必须认真研究和准确把握其特点和规律,确立行之有效、事半功倍、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方法和手段。健身气功对外推广,不仅要重视“走出去”,也要重视“请进来”,要重在组织建设、骨干培养,重在以交流促发展、以活动促推动,重在提高实效性,努力为造福人类健康服务。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健身气功事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勤奋敬业,扎实工作,咬定目标不动摇,谋求发展不松劲,努力在新的起点上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为取得健身气功事业的新胜利,为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吴莹)

  友情链接:

   湖南红网 娄底新闻网 湘中人才网 百度 国家工信部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官网 
 

娄底市广生健身气功保健培训中心 湘ICP备19021147号-1
地址:湖南省涟源市斗笠山 邮编:410200
联系电话:13873806073(邵老师)、13875849290(刘老师)、0738-4752178(咨询热线)